
根據岐黃學者遴選工作安排,岐黃學者遴選工作專家委員會組織開展了網上初選、會議遴選工作,現將進入現場答辯人員名單予以公示。公示時間為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。
公示期間,如有不同意見,可以通過電話、信函等形式向岐黃學者遴選工作辦公室反映情況(信函以到達日郵戳為準)。反映情況要客觀真實,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,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要署本人真實姓名并提供聯系方式。
同時,請進入現場答辯人員做好答辯準備:
現場答辯將于12月3日至4日在京召開,遴選人用PPT形式進行報告,主要報告臨床能力或科研能力、主要學術思想或研究內容及其影響力、發展計劃、團隊建設等相關情況,時間15分鐘,專家質詢時間5分鐘。具體會議安排將于近期通知。
岐黃學者遴選工作辦公室聯系方式:
電話:010-64089979
通訊地址: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(100700)
附表:
1.岐黃學者(臨床型)現場答辯人員名單(共82人)
2.岐黃學者(科研型)現場答辯人員名單(共41人)
岐黃學者遴選工作專家委員會
2018年11月27日
附件1
岐黃學者(臨床型)現場答辯人員名單
(按姓氏筆畫排序,共82人)
序號 |
姓名 |
從事領域 |
依托單位 |
1 |
門九章 |
中醫臨床基礎 中醫內科疑難雜病研究 |
山西中醫藥大學 |
2 |
馬堃 |
中醫婦科 |
中國中醫科學院 |
3 |
馬融 |
中醫兒科 |
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4 |
王小云 |
中醫婦科 |
廣東省中醫院 |
5 |
王平 |
中醫老年病,中醫腦病 |
湖北中醫藥大學 |
6 |
王華 |
腧穴配伍的作用和機制研究、針灸治未病研究 |
湖北中醫藥大學 |
7 |
王階 |
中醫、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病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8 |
王順 |
針藥結合防治神經系統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|
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|
9 |
王笑民 |
中西醫結合診治惡性腫瘤及相關并發癥的研究 |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|
10 |
王健 |
中醫藥防治腦病相關疾病的研究 |
長春中醫藥大學 |
11 |
王晞星 |
中西醫結合臨床 |
山西省中醫院 |
12 |
王富春 |
針灸推拿學 |
長春中醫藥大學 |
13 |
王鍵 |
中醫基礎理論、中醫內科臨床 |
安徽中醫藥大學 |
14 |
王新志 |
中醫內科腦病 |
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15 |
王耀獻 |
中醫內科腎病學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16 |
毛靜遠 |
中醫心血管內科 |
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17 |
亢澤峰 |
中西醫結合眼科 |
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|
18 |
方邦江 |
中醫急診學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|
19 |
方劍喬 |
針灸推拿學 |
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|
20 |
方祝元 |
中醫內科心血管病 |
江蘇省中醫院 |
21 |
石巖 |
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的基礎與臨床 |
遼寧中醫藥大學 |
22 |
布仁巴圖 |
民族醫學、蒙醫血液學、蒙醫腫瘤學 |
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|
23 |
盧傳堅 |
中醫皮膚與性病學 |
廣東省中醫院 |
24 |
葉永安 |
中醫內科-消化科-肝病方向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25 |
田金洲 |
中醫內科(腦病)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26 |
史大卓 |
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27 |
仝小林 |
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28 |
朱立國 |
中醫骨傷科學 |
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|
29 |
劉紅霞 |
中醫外科、中醫皮膚 |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 |
30 |
劉清泉 |
中西醫結合危重癥 |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|
31 |
劉維 |
中醫內科、風濕免疫疾病 |
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32 |
閆慧敏 |
兒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|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|
33 |
花寶金 |
中醫腫瘤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34 |
李義凱 |
脊柱推拿的基礎與臨床;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 |
南方醫科大學 |
35 |
李平 |
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 |
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36 |
李軍祥 |
中醫藥防治脾胃系(消化系統)疾病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37 |
李應東 |
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|
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|
38 |
李燦東 |
中醫診斷學、中醫內科學、中醫健康管理 |
福建中醫藥大學 |
39 |
李素云 |
中醫藥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 |
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40 |
李浩 |
老年心腦血管疾病防治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41 |
李盛華 |
中醫骨傷科學 |
甘肅省中醫院 |
42 |
李冀 |
中醫 方劑學 |
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|
43 |
楊文明 |
中醫腦病(神經內科) |
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44 |
楊宇飛 |
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45 |
楊明會 |
中醫及中西醫結合 |
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|
46 |
連方 |
中醫藥在不孕癥中的應用研究 |
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|
47 |
吳勉華 |
中醫內科學腫瘤疾病及脾胃病方向 |
南京中醫藥大學 |
48 |
何偉 |
中醫骨傷科 |
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49 |
冷向陽 |
中醫骨傷科學 |
長春中醫藥大學 |
50 |
沈洪 |
中醫內科(脾胃病) |
江蘇省中醫院 |
51 |
張允嶺 |
中醫內科腦病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52 |
張冰 |
臨床中藥學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53 |
張星平 |
中醫內科學 |
新疆醫科大學 |
54 |
張洪春 |
中醫臨床(中醫肺系病) |
中日友好醫院 |
55 |
陸華 |
中醫婦科學 |
成都中醫藥大學 |
56 |
陳立典 |
中醫康復 |
福建中醫藥大學 |
57 |
陳達燦 |
中西醫結合皮膚科、醫院管理 |
廣東省中醫院 |
58 |
納順達來 |
心血管系統疾病 |
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 |
59 |
范永升 |
中醫內科學 |
浙江中醫藥大學 |
60 |
林謙 |
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61 |
羅頌平 |
中醫婦科學 |
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62 |
季光 |
中醫藥防治消化系統疾病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|
63 |
金明 |
中醫眼科 |
中日友好醫院 |
64 |
冼紹祥 |
中醫內科學(心血管方向) |
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65 |
龐國明 |
中醫內科學(內分泌方向) |
開封市中醫院 |
66 |
鄭心 |
呼吸系統疾病及支氣管肺癌的中西醫結合診療 |
山東中醫藥大學 |
67 |
鄭玉玲 |
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(臨床) |
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68 |
趙進喜 |
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69 |
趙瑞華 |
中醫婦科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70 |
胡元會 |
心血管內科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71 |
姜泉 |
中醫內科學,中醫藥防治風濕免疫病 |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|
72 |
徐鳳芹 |
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及老年病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73 |
凌昌全 |
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 |
上海長海醫院 |
74 |
高樹中 |
針灸 |
山東中醫藥大學 |
75 |
高穎 |
中醫藥防治腦血管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76 |
唐旭東 |
中醫內科學消化病專業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77 |
唐啟盛 |
中醫藥防治腦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78 |
董競成 |
中西醫結合呼吸病學 |
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|
79 |
蔣健 |
中醫內科臨床(消化病專業)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|
80 |
謝雁鳴 |
中西醫結合臨床 |
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|
81 |
蔡定芳 |
中醫內科臨床 |
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|
82 |
魏瑋 |
中西醫結合防治脾胃疾病 |
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|
附件2
岐黃學者(科研型)現場答辯人員名單
(按姓氏筆畫排序,共41人)
序號 |
姓名 |
從事專業領域 |
所在單位 |
1 |
萬海同 |
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病臨床與基礎 |
浙江中醫藥大學 |
2 |
王偉 |
中醫藥防治血管性疾病的基礎研究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3 |
王擁軍 |
中醫藥防治中老年性骨病”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|
4 |
王崢濤 |
中藥資源鑒定、中藥標準化與安全性評價研究 |
上海中醫藥大學 |
5 |
王振國 |
中醫古籍整理、藥性、中醫學術流派理論研究 |
山東中醫藥大學 |
6 |
王喜軍 |
中藥血清藥物化學及中醫方證代謝組學 |
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|
7 |
尼瑪次仁 |
藏藥標準化、藏藥配伍、藏藥炮制 |
西藏藏醫學院 |
8 |
匡海學 |
中藥性味理論藥效物質基礎及創新藥物研究 |
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|
9 |
喬延江 |
中藥質量控制信息學研究、中藥新藥開發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10 |
喬明琦 |
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創建 |
山東中醫藥大學 |
11 |
劉紅寧 |
滋陰中藥預防腫瘤 |
江西中醫藥大學 |
12 |
劉建勛 |
中藥藥理 |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|
13 |
劉保延 |
中醫/針灸臨床評價與中醫藥大數據 |
中國中醫科學院 |
14 |
許能貴 |
針灸效應規律及其機理研究 |
廣州中醫藥大學 |
15 |
孫曉波 |
中藥資源及創新藥物研究 |
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|
16 |
孫蓉 |
中藥毒理、藥理方法學研究與創新藥物發現 |
山東大學 |
17 |
李平 |
慢性腎臟病臨床療效評價與相關機制研究 |
中日友好醫院 |
18 |
李建生 |
中醫內科學呼吸系統疾病臨床及基礎 |
河南中醫藥大學 |
19 |
楊關林 |
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研究 |
遼寧中醫藥大學 |
20 |
楊明 |
中藥炮制傳承創新、中藥制劑理論與工程技術 |
江西中醫藥大學 |
21 |
肖小河 |
臨床中藥學 |
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二醫院 |
22 |
吳煥淦 |
針灸作用的基本原理與應用規律研究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|
23 |
陳士林 |
中藥學 |
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|
24 |
陳日新 |
腧穴敏化與灸療規律研究 |
江西中醫藥大學 |
25 |
果德安 |
中藥質量標準研究 |
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|
26 |
房敏 |
推拿生物學效應機制 |
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|
27 |
段金廒 |
中藥資源化學循環利用功效與配伍機制研究 |
南京中醫藥大學 |
28 |
段俊國 |
中醫藥防治難治性眼病及視功能保護研究 |
成都中醫藥大學 |
29 |
賈振華 |
中醫內科學 |
河北以嶺醫院 |
30 |
高月 |
中藥藥理毒理學與軍事藥學 |
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|
31 |
高秀梅 |
中醫方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|
天津中醫藥大學 |
32 |
高思華 |
臟腑相關理論及防治糖尿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|
北京中醫藥大學 |
33 |
郭蘭萍 |
中藥資源生態學 |
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 |
34 |
郭姣 |
中醫藥、中西醫結合防治糖脂代謝性疾病 |
廣東藥科大學 |
35 |
唐農 |
人體陰陽本體結構理論在疑難重癥中的應用 |
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|
36 |
梁繁榮 |
穴位的敏化研究 |
成都中醫藥大學 |
37 |
屠鵬飛 |
中藥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制 |
北京大學 |
38 |
彭成 |
有毒中藥安全性評價、中藥資源開發應用 |
成都中醫藥大學 |
39 |
斯拉甫·艾白 |
維醫優勢病種的臨床基礎研究及新藥開發 |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藥研究所 |
40 |
程海波 |
中醫藥防治腫瘤研究 |
南京中醫藥大學 |
41 |
魏建和 |
中藥材栽培育種 |
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|